欢迎来到2018培训网!

咨询热线

位置:武汉2018培训网 > 武汉学历教育 > 武汉公立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授课机构:中南民族大学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网报价格:¥电询

课程原价:¥电询

咨询热线:

课程详情 学校简介 学校地址 网上报名

院系介绍

 管理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专门人才。管理学院现开设有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8个本科专业,现有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2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MB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这些专业与国内兄弟院校同期设立,在民委系统院校中也是开办最早的。

旅游管理专业获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立项,工商管理与会计学均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学院现设置有武汉光谷清洁生产中心、企业管理研究所、管理信息工程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会计与财务管理研究所、区域市场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另有2个校级学术团队。1个省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编著(含教材) 2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10余项。

管理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300余人,在校硕士研究生90余人。管理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了中南民大国际旅行社、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长阳等20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向学生免费开放学院实验室。学院依托专业,以各种社团、协会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比赛活动。2001级工商管理专业在2004年国家民委英语考试抽查中,获得全民委系统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第一名。

管理学院的同学在各项文体和科研创新活动中屡获佳绩,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湖北省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历届毕业生在商、学、政界做出了可喜成绩,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学院连续几年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就业先进单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08年3月4日,经中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文学院正式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建校之初的文化班,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单位之一。1956年设语文师范专修科,1958年秋创办中文系,1965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停办,1981年学校重建后恢复,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了新闻学专业。1998年随着学校新的专业调整,在原中文系的基础上,吸纳原美术系的艺术设计专科专业、民族学系的广告学专科专业,1999年1月整合组建成文学院。2004年,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成为美术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专业涉及文学、新闻传播学两大门类。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校级品牌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对外汉语教学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460余人;拥有文艺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新闻传播学、民俗学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113人。学院设有文艺理论、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及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告设计、大学语文等10个教研室。另有女书文化研究中心、古典文学研究所、美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学院配有资料室1个,藏书2万余册。建有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室和摄影实验室,其中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室为我校文科最大的实验室。配有40套先进的非线性编辑系统、30套方正报刊编辑系统及三维虚拟演播室等。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现有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教师队伍中,校首席教授1人,省级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人,省管专家2人,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3人,博士后2人。学院还聘请了曾繁仁、王先霈、曹顺庆、玛拉沁夫、李传锋、阿来、李鸿然、江作苏、张泽勇、罗以澄、张金海等知名学者、作家为客座教授。已故著名语言学家、中国音韵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前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严学宭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著名《左传》语言研究专家、《汉语大字典》编委陈克炯教授,曾任中文系副主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曾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并在东方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4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校级科研课题15项,各类科研成果20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成果奖、图书奖。学院拥有《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汉语》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新闻学概论》和《广告学概论》两门校级精品课程。

中南民族大学简介

学院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把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学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学校占地1554亩,校舍面积100万余平米,馆藏图书280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6000余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湖北、河南、内蒙、新疆、广西、西藏、云南、宁夏、山西等9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0%,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0%以上。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76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27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9人,省部级专家34人,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9%,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10大学科门类的79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19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0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10个专业领域)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艺术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专业,23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11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7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2.2亿元。
      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1年至2013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5项,省部级项目346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65项,出版著作173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2000篇,获授权专利62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1余万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几十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了“孔子学院”。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选派教师出国讲学、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也聘请外国专家来校执教和开展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
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再度荣获优秀;2008年,学校获“国家民委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至今连续12年6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扎实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 学校名称:中南民族大学

    固定电话:

    授课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预约参观